秦家華專題2(學習之路)

作者:秦家華  時間:2010-03-08 15:37:44  點擊率:468677


學習·實踐·反思


—— 我的專業化成長之路

安徽省肥東縣石塘學區中心學校   秦家華

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小學教師,也許這輩子注定要與農村小學教育結下不解之緣。從教二十二年來,我在農村小學這塊看似貧瘠的園地里,沿著“學習——實踐——反思”之路,成為了一名小學數學特級教師,實現了自己的專業化發展。歲月無情亦有情,它染白了我的兩鬢,也留給我串串珍貴的記憶。

一、學習,與書籍為友。

我平凡,但我不能平庸。特級教師錢夢龍說:“人的能力暫時低一些不要緊,但心中的標尺不能低?!蔽沂菍儆趯I發展起點低的人。一是“先天智力不足”。小時侯,家里窮,交不起學費,上不到好的學校,買不起書。在少年時代的底片上,我永遠記著那沒有書的日子。學生時代,我錯過了讀書的“黃金期”。讀小學,正趕上“文化大革命”后期。讀初中時,上不上離家最近的石塘中學,被分配到一所“戴帽子”(附設初一班級)的小學讀初一,沒有英語老師,師資力量薄弱。初二時,又被分配到離家較遠的鄉農業初級中學讀書,學校條件雖然相對較好些,但因自己眼睛近視,家窮配不起眼鏡,自己又坐在教室的后面,學習就可想而知了。值得慶幸的是,初中畢業,那時已經恢復高考、中考,母親說我身體太瘦弱,沒有力氣,干不動農活,于是就借錢讓我到離家十多里遠的解集鄉農業初級中學復讀初三,結果我考上了肥東師范。但我也失去了讀高中上大學的機會。二是“后天營養不良”。19868月師范畢業后,我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鄉中心小學工作。這里的條件很差,三間破舊的祠堂就是我們幾個男教師的集體宿舍。教學中,可用的資源太少,信息通道不暢,學習機會難得。在這段日子里,伴隨我的是無盡的苦澀、煩惱和迷惘。在一次“忘年交”活動中,一位老校長敘說了他的經歷。他原是一位民辦教師,通過考試被轉正了。他把“學習”歸結為“助他成就事業”的“成功秘訣”。當時,他已經五十多歲了,但他刻苦努力、克服困難,自費參加函大學習三年,終于取得了大專學歷。他的忠告、曾經的苦悶經歷,激發了我讀書學習改變人生的愿望。第二天,我買來了學習輔導用書,在工作之余挑燈夜戰、埋頭苦學。一年后,參加全國成人高考,終于被合肥教育學院錄取為函授學員。

19878月,因工作需要,我被調入自己家鄉的村級小學工作,一干就是十年。19979月,我又被調入現在的石塘學區中心學校,至今也有十多年了。

愛因斯坦說:“人的差異產生在業余時間?!倍陙?,我很少休過節假日、星期天,在同齡的教師中,我顯得不太合群,既不會“娛樂”,又不善交際。我把大部分時間用于讀書、學習、寫作。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,1990年我終于取得了大專學歷。不知多少次,聽著夜的鐘聲敲響最后一下,我還沉浸在學習思考的興奮與激動中,不忍睡去。

學高為師,德高為范。要想成為一名好教師,必須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精深的專業知識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知識在不斷更新,我原來在專業學校學的那點知識,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,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。特別是新課程的實施,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嶄新的要求。深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的我,面對新的教育形式,必須加強學習,更新教育觀念,提高專業素質,否則,就會落伍。近幾年來,我每年花費近兩千元用于訂閱教育專業報刊、購買教育書籍、參加繼續教育學習。訂雜志、購書、學習成了我生活中最主要的消費項目之一。我通過剪貼、摘錄、復印等多種途徑收集教育教學資料,并逐漸養成了邊讀邊評(對精彩的語句、精辟的論述進行評論,并記在旁邊)的習慣。我深刻體會到:讀書,因評論走向深刻。這也使得我后來寫文章時,能夠融會貫通、旁征博引、信手拈來;在課堂教學時,能夠得心應手、左右逢源。另外,我還堅持每年參加繼續教育學習,通過參加現代教育技術培訓、普通話培訓、《新世紀教師素養》考試、新教材培訓、校本培訓等,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理論水平。

如今,我正實踐著“讓讀書成為習慣”這一格言?!百彆?,讀書,藏書”成了我的嗜好。書如同生命的摯友一樣伴隨著我。

二、實踐,和行動作伴。

在二十二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:小學數學是科學,也是藝術。它是富有情感性、形象性、獨創性的特殊藝術。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水平,必須虛心學習,不斷探索,大膽實踐。

有一段時期,我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,簡直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。然而,在教學中,我發現,僅有理論的指導遠遠不夠,任何理論都必須與實踐相結合,否則,只能是紙上談兵,收效甚微。在“不搞科研的教師是沒有生命力的教師”的信念支配下,我踏上了課題研究之路。

對于一個農村的小學教師搞課題研究,一開始是多么不容易!專業水平淺,缺少專家指導,教學工作繁忙沒有充足的研究時間,研究經費匱乏……可謂困難重重。于是,我就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立足點,開展“小課題”行動研究。

2000年,我擔任數學教研組長。為了改變當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“教師講學生聽,教師問學生答,教師布置學生操練,每一步都由教師領著學生往前走”的教學模式,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,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,我進行了艱苦的探索。在平時的教學中,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,大膽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,把適合教師講解的內容變成適合學生探討、研究問題的素材。努力探索一種分別適合低、中、高年級的“以扶導學,學會學習”、“扶放結合,遷移探究”、“合作研討,自主學習”三個層次的教學模式。課堂上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,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,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。努力做到:凡是學生自己能夠探索得出的,教師決不包辦代替;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,教師決不暗示。使自己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、指導者和參與者。經過三年的研究實驗,取得了明顯的效果。我撰寫的研究論文2篇獲縣一等獎,1篇發表于國家級期刊《中小學數學(小學版)》。在全鎮組織的期末教學質量檢測中,我任教班級的數學成績多次獲獎。

20039月,肥東縣被確定為市級課改實驗區。我擔任教導副主任積極參加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實驗。當時,我校承擔了市級課改課題 “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開發與研究” 的實驗,從實驗方案的起草到實驗計劃的制訂,從活動的謀劃到總結的撰寫,我都全身心地投入。雖然,新課程以全新的理念走進學校、走進課堂,承擔著課改實驗任務的教師已經做出了積極的應答,但是,更多的教師當時仍然在使用老教材。對于我們這些“穿舊鞋”的教師來說,是袖手旁觀,還是積極參與?教學中如何貫徹新課程的理念呢?針對這些問題,我在老教材教學中大膽探索,把“用活老教材,落實新理念”作為我校承擔的市級課改課題子課題進行研究。在教學實踐中,我對老教材進行有效整合:變“復習鋪墊”為“創設情境”,變“遠離現實”為“回歸生活”, 變“靜態呈現”為“動態生成”, 變“分散編排”為“整體組合”。收到了明顯的效果,相關研究論文獲縣新課改實驗論文評比一等獎并發表于國家級期刊《中小學教材教學》。

現在,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全面鋪開,我如魚得水。教學中如何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;在課堂上教師如何真正地關注學生,促進學生主動地、個性化地學習;如何走出小組合作學習的誤區;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;如何在課堂上實現知識與技能,過程與方法,情感、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目標;提倡算法多樣化要不要優化,如何優化;如何實現“生活化”與“數學化”的有機統一;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,等等,都成了我潛心要研究的課題。

由于自己在教學第一線的不斷實踐,不斷探索,現在逐漸形成了“穩中求活,活中求實,實中求新”的教學風格。在第二屆“教壇新星”評選中,獲鎮一等獎、石塘地區二等獎。2006年被評為安徽省特級教師,肥東縣首屆骨干教師。多次承擔全鎮觀摩教學,20084月,在肥東縣小學教學觀摩研討會上執教三年級數學《面積和面積單位》,受到來自全縣各地的200多位小學數學老師的一致好評。20078月,應邀為全縣小學數學教師繼續教育崗位培訓班近300名學員,做《小學數學教學技能》專題講座。

三、反思,跟寫作同行。

葉瀾教授說:“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,不一定成為名師;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,有可能成為名師?!泵绹闹麑W者波斯納有一個教師成長公式:經驗+反思=成長??梢?,教育反思在教師專業化成長中的作用。

二十二年來,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,我常常會產生許多感觸。我努力從習以為常、司空見慣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尋找有價值的原生態素材,捕捉閃光點。從一開始單純地糾纏教學細節本身的成敗得失,到跳出一招一式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技能,探究內在的規律機理,重構自己的知識體系,生成屬于自己的教學智慧。我不斷超越自己,把所感、所思、所悟、所得記下來。每當夜深人靜,勞累一天的人們早已進入夢鄉,而我還在燈下“爬格子”。開始,寄出的稿件如石沉大海,杳無音信。經過冷靜的反思,我認真研究教育科研論文的寫作之道,細心拜讀教育雜志上的文章,潛心學習優秀論文的立意、選材、謀篇、布局。辛勤耕耘總會有所收獲,終于,《小學教學研究》1998年第11期發表了我的文章《模糊語言應模糊教學》??吹烬堬w鳳舞的手寫體變成了方方正正的鉛字,心中充滿著無比的激動與興奮。初次成功堅定了我的信心,從那以后,我便經常將自己教學中的點滴體會、課后隨感、教學心得等毫無保留地付諸筆端,寫成文章。我先后在《小學教學研究》、《中小學數學》、《中小學教材教學》、《小學教學參考》、《福建教育》等教學雜志上發表文章十多篇,近三十篇文章在各級教學論文評比中獲獎。

寫作,幫我贏得了學生的信任。每當學生們看到老師發表的新作,都驚奇不已,不少學生以我為榜樣,也試著開始寫數學日記。寫作,幫我攻克教學中的難點。在《用活老教材,落實新理念》、《數學課標新教材,想說愛你不容易》、《訓練良好思維習慣,培養創新思維能力》等文章的寫作中我發現,數學教材中有些知識在結構上有類似規律性的東西,可以按照一定的結構模式去進行教學,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在寫作《用圖示法教學乘法應用題》、《蒼蠅來得正是時候》、《課堂因“意外”而精彩——對一題失誤教學的反思》等文章中我深知,理性地分析名家的教學思想和方法,從名家的課例中汲取營養,從同伴的課例中吸取教訓,在保持個性的基礎上,有創新地融會貫通,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尤為重要。同時,寫作也幫我提高了教學管理質量。不少老師的文章經我潤色后,得以在各級教學論文評選中獲獎,這使得我在教學管理中“政令”暢通,也贏得了老師的尊敬與信任。

回眸我的人生經歷,我努力把兩項劣勢變成了優勢:一是家底窮,所以我發奮學習;二是基礎差,所以我加倍工作。在農村小學工作的二十二年中,我曾一度羨慕那些在城市“好學?!惫ぷ鞯慕處?,他們有聆聽專家講座的機會,有優秀教師的專業引領,有競賽活動的反復磨礪。而這一切,對我來說,一直是一種美好的遐想。我只能沿著“學習——實踐——反思”這條路,堅持走下去,努力實現自己的專業化發展。

二十二年來的孜孜以求,終于換來了一點小小的進步。我先后被評為肥東縣優秀教師、安徽省模范教師、安徽省特級教師、肥東縣優秀共產黨員、肥東縣首屆骨干教師、中學高級教師(小中高),曾當選為中共肥東縣第八次代表大會代表、石塘鎮第十五屆人大代表。如今,年輪的青春雖已成為昨日,但我堅信一個人只要不斷地挑戰自我、完善自我、超越自我,那么就一定能發展自我、成長自我,所從事的事業就一定能青春永駐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備注:作者系2008年肥東縣十名優秀教育工作者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,此文200811月至12月曾在全縣各地巡回報告5,有刪節.

 

国产一级毛片国语一级A片厂